《法学研究》(法学研究生考哪些科目)




《法学研究》,法学研究生考哪些科目

《法学的想象力》

作者:喻中 著

ISBN:978-7-5764-1042-6

定价:66.00元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3年8月

一个“以学术为业”的人,倘若要提升其学术能力,倘若要实现“不窥牖,见天道”,其中的关键环节,可能已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料,甚至也不主要在于他的勤勉程度,而是主要取决于他的想象力与洞察力。

内容简介

从内容上说,有一些文字偏重法学的想象力,有一些文字偏重法学的洞察力。有一些题目,可能已经超越了法理学的专业范围。法理学的专业精神,其实包含了理性、审慎、节制的精神。作者本着这样的专业精神,有所为,也有所不为;有所允诺,也有所拒绝,有选择地参与一些公共议题的讨论,也可以视为一个法理学者在履行他的社会责任。

本书具体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法外之理,包括卡西尔与梁启超,国学经典的诱惑,小议“大理论”,重新认识东方智慧,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今日的中国与世界,新儒家如何评论旧法家,重估法家学说的价值,新法家与依法治国,学术头衔需要减负等文章;下篇:法内之理,包括互联网法学与无人系统法学,法治微信时代的到来,新型人工智能面临的法律问题,正本清源说法治,荣誉的法理与伦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憧憬,分配正义的制度表达,认真对待校园暴力,拐卖儿童,该当何罪,等文章。

作者简介

喻中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法学博士,北大法律信息网签约作者。曾任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法理学。著有《法理四篇》《法律地理学》《法家三期论》《论中国法的精神》《法学方法论》等。

书摘:想象力与洞察力

当下,借助越来越完善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从理论上说,任何学术信息几乎都可以轻松得来。《道德经》中说的“不出户,知天下”,似乎已经变成了现实。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一个“以学术为业”的人,倘若要提升其学术能力,倘若要实现“不窥牖,见天道”,其中的关键环节,可能已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料,甚至也不主要在于他的勤勉程度,而是主要取决于他的想象力与洞察力。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想象力与洞察力是同一种类型的能力,彼此关联,相互促进,并不能截然两分。但是,两者之间还是略有不同。其中,学术研究中的想象力,主要侧重横向拓展、别出心裁,主要体现为从此事物想象彼事物。中国近代学术史上有一则佳话,可以作为想象力的典型事例来重温。那是1920年,蒋百里的《欧洲文艺复兴史》一书甫成,向梁启超请序。梁启超提出:“文艺复兴者,由复古得解放也,果尔,亦庶类之。吾试言吾国之文艺复兴而校其所以不如人之故可乎?”在征得蒋百里的同意后,梁启超“本此意为序,下笔不能自休。及成,则篇幅与原书埒。天下固无此序体,不得已宣告独立,名曰《清代学术概论》,别索百里为余序。”梁启超:“《欧洲文艺复兴史》序”,载《梁启超全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3065页。

这几句话表明,梁启超的名篇《清代学术概论》乃是为他人著作写序的产物,真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百年之后,我们再来探究这部《清代学术概论》的由来,则可以发现,这完全是想象力的产物:既然欧洲有一段文艺复兴的历史,那么,中国有没有一段历史可以称之为文艺复兴史?倘若回答是肯定的,那应当怎样叙述中国的文艺复兴史?提出并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是学术想象力的生动体现。试想,如果没有足够的想象力,他人来“请序”,写一篇四平八稳、不痛不痒的序文,即可交差。但梁启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由欧洲的文艺复兴史想象中国的文艺复兴史。在他看来,如果说欧洲的文艺复兴发生在近代,那么,中国的文艺复兴就发生在清代;既然欧洲的文艺复兴可以写成一部专史,那么,中国的文艺复兴史更有专门论述的必要。这就是梁启超的逻辑,也是《清代学术概论》的创作动机。正是梁启超的想象力,促成了《清代学术概论》这部已经流传了一百年的学术名著。

从百年前的《清代学术概论》上溯至千年前的苏东坡的一篇文章,我们还可以体会想象力的另一种旨趣与魅力。那是1057年,22岁的苏东坡参加科举考试,在《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这一命题作文之下,为了论证古代君王的忠厚仁慈,苏轼在文章中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后来,作为主考官的欧阳修向苏东坡询问这个典故的出处。苏东坡承认,这是他“想当然”的杜撰。按照当下的学术规范,这种“想当然”的杜撰是不能允许的。但是,千年之前的科举考试答卷,并非当下的“学报体”论文。不能以今律古,更不能以当下的学术规范苛责古人。在当时的欧阳修及其他士子看来,苏东坡的“想当然”并无不妥之处,反而是值得击节赞赏的想象力。因为,通过这种极富想象力的虚构,更好地论证了古代圣王的“忠厚之至”。这样的论证,不仅符合科举考试主事者的初衷,而且也宣扬了官方旨在强化的以“忠厚仁慈”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这就是苏东坡的想象力。

较之于想象力,洞察力主要侧重纵向深入、寻根问底。洞察力主要体现为学术思想上的穿透力,直抵问题的内核,用马克思的著名论断来说,就是要让理论达到“彻底”的效果。譬如,在法学领域,法的效力问题是一个基础性的学术理论问题。我们可以说,某个法院针对某个合同纠纷作出的民事判决是有效力的,原因在于,这个民事判决是根据《合同法》作出的,《合同法》为这个民事判决的效力提供了实质性的依据。进一步追问:合同法的效力从何而来?我们可以回答:合同法是国家立法机关根据宪法制定的,宪法为合同法的效力提供了实质性的依据。如果还要进一步追问:宪法的效力从何而来?我们可以回答:因为宪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国人民的名义制定的,所以宪法是有效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再追问:为什么全国人民制定的,它就是有效的?这就需要由人民主权理论、民主政治理论来回答。如此层层深入,就是法学研究中的洞察力。

关于宪法效力的终极依据,奥地利著名的法学家凯尔森也曾专门论及。他写道:“如果我们问为什么宪法是有效力的,也许我们碰上一个比较老的宪法。我们终于找到这样一个宪法,它是历史上第一个宪法”,“这第一个宪法的效力是最后的预定、最终的假设,我们的法律秩序的全部规范的效力都依靠这一宪法的效力”。凯尔森的这种分析,主要是从规范体系的内部来考察宪法的效力依据,体现了所谓“纯粹法学”的洞察力。把宪法效力的终极依据归于历史上的第一个宪法,这是一种学术洞察力;把宪法效力的终极依据归于宪法背后的其他政治理论,也是一种学术洞察力。虽然指向不同,但都是学术洞察力的体现。

洞察力的品性主要是锐利,想象力的品性主要是宽广;洞察力让学术研究趋于深刻,想象力让学术研究趋于丰富。在想象力与洞察力之间,也许可以作一些这种写意性质的区分。但必须承认,对于学术从业者来说,这两种能力其实是混在一起的,两者都是学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因为,学术研究既需要厚度,也需要宽度。只有兼具厚度与宽度的学术研究,才能更有效地回应时代与历史对于学术研究的期待。

(原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3日)

目 录

自序001

上 编

卡西尔与梁启超003

福柯与哈贝马斯006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009

想象力与洞察力012

思想家与世界史015

曾经的东方与西方018

今日的中国与世界020

国学经典的诱惑023

四书结构管窥026

六经要旨蠡测029

论“王者无外”032

新儒家如何评论旧法家034

重估法家学说的价值038

法家研究的五个向度042

中国模式中的法家因素045

新旧法家异同论061

学术的归学术,娱乐的归娱乐075

让学术资源回归公共产品的本位077

走出科研经费管理的困局080

堵塞终身教授制度的漏洞082

中国高校能否迎来“祛等级化”时代084

在文明的交汇处思考086

沿着正道直行089

做“斯文在兹”的见证人092

东吴印象095

质朴之美097

水母人生100

侍奉虚无102

下 编

传承“传说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105

传统法治文化中的“礼乐刑政、综合为治”理念108

为当下的法政学术增添历史意识117

法律经济学的两种立场119

从新权利到新法学122

互联网法学与无人系统法学125

在刑辩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128

法治微信时代的到来132

新型人工智能面临的法律问题134

正本清源说法治137

微观法治·末梢法治·矫正法治142

流水线时代的手工作品145

知其人,读其书148

民法典对国家治理的意义151

以公众习惯的方式运送公平正义154

荣誉的法理与伦理158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憧憬160

言论自由的边界162

网状权利论164

如何理解劳动法中的“可以”一词174

可否劝阻公共场所的吸烟行为185

切断虚假广告背后的利益链条187

铲除贪婪这棵毒树189

所谓“微博报警”191

认真对待校园暴力193

行政拘留的年龄可以适当调整195

廉政下的新年味197

细节显示贪腐线索199

关于污点证人201

警惕腐败导致的二次危害203

拐卖儿童,该当何罪205

刑法与少年207

精细化刑法剑指灰色地带210

刑罚变更执行需要更严格的监督212

司法需要面对的民意214

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的创新发展217

马克思是蒂堡和萨维尼的仲裁人220

法理学是什么244

后记247

目录可上下滑动查看

《法学研究》(法学研究生考哪些科目)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