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 考研(四川大学考研分数线)




四川大学 考研,四川大学考研分数线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日前,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授予吴楠等130名同志“全区优秀教育援藏人才”荣誉称号。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专职组织员杨润华获此殊荣。

时间回溯到2019年7月杨润华作为中组部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赴西藏大学挂职组织(人事)部,任人事处副处长。在三年的援藏工作中,他将四川大学人事人才工作方法、举措和经验,结合西藏大学的实际和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到西藏大学人事人才管理中,推动西藏大学“引、育、留、用”了更多人才,为西藏大学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次援藏行,终身西藏情。他用真诚、真挚、前瞻性的思维在藏大组织(人事)部践行了四川大学援藏干部人才的初心和使命。他在援藏期间建立的人才管理体系、人才管理委员会等还在持续对藏大人才建设发挥着作用,也见证着四川大学履行高水平大学对口支援西藏大学的初心如磐。

舍小家,顾大家,毅然奔赴雪域高原

在学校从事人事工作的近三十年里,“对口支援”是杨润华工作的一部分,每年都会派老师到西藏去援助,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当西藏大学向中组部提出人事人才管理干部的受援需求时,熟悉人事人才和对口支援工作的杨润华是最合适的人选之一,作为党员,他义不容辞。
图为杨润华参加西藏自治区欢迎第九批援藏干部人才大会

援藏三年,青春期的儿子正进入重要的高中学习阶段,岳母癌症长期住院,母亲两次乳腺手术,父亲2022年也查出癌症……离家三载,不只是杨润华个人的选择,更是一个家庭共同的决定。这三年援建藏大人才工作的日子里,杨润华经常问自己“来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

传经验,促改革,助力高层次人才管理

人才工作是组织交给杨润华的最重要任务。而他初到藏大时,这里还没有人才办。在杨润华的积极倡议下,西藏大学于2020年7月成立了——人才工作委员会,下设人才工作办公室,由杨润华带领三位在藏干部组成了一个崭新的工作团队。

团队缺乏工作经验,加班成了杨润华三年来援藏工作的常态,提前一个半小时到办公室,下班简单吃过晚饭后又继续工作到深夜,“朝八晚十”才能保证每一项任务如期完成。在“老西藏精神”激励下,高反时躺在床上撰写文件,任务紧急时一边吸氧一边指导团队精心准备材料,体力一恢复便又奔忙着联络各方……抓紧时间将高层次人才引到西藏、留在藏大、用好在藏大,为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建好“智囊团”。
图为杨润华在日常工作中。

不弃微末,不舍寸功。杨润华自2019年牵头制定《西藏大学人才发展激励计划总体实施意见》等3份人才相关文件,形成了西藏大学高层次人才从引进、培养到使用、支持和考核的全链条制度体系。西藏大学在长江讲座、青年长江学者等方面都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从美国引进的一个人才,来到藏大进行藏区的种质资源库建设,第二年就获得了青年千人。2021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进入第二轮评审候选人1名。1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总经费为1.0316亿元。1名获2021年度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通过传帮带,做好当前与长远、“输血”与“造血”结合文章,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本地干部人才管理队伍。

守初心,有情怀,不辱使命续写川藏情

出发时肩负使命,离别时亦心怀深情。在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杨润华深入开展“感党恩·一家亲”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捐款捐物、结对帮扶,极大地增强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加深了各族群众与祖国同胞的兄弟感情,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年入藏时,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杨润华赶赴海拔4900米的那曲市班戈县佳琼镇慰问西藏大学驻村一年的24位教职工。班戈县是那曲市最艰苦的地区之一,它的背后就是无人区可可西里。
图为杨润华与班戈县的藏族同胞合影。

在开展“三联三进一交友”活动中,就读于西藏大学2021级法学专业,来自日喀则市的藏族女孩扎西拉姆是杨润华联系的9个藏族学生之一。入学那天,是家境贫寒的扎西拉姆第一次离开家乡日喀则,因路途劳累,刚到宿舍便出现不适症状晕倒过去。杨润华正好在宿舍内巡查情况,第一时间给予了救治和安抚。在西藏三年里的中秋、端午、藏历新年,杨润华都和自己的藏族学生相聚度过,与他们交流学习情况,分享生活日常,珍贵的时光承载着善意与感激。
图为杨润华和藏族学生在一起。

因工作成绩突出,杨润华荣获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第九批援藏表现优秀个人,西藏自治区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奖励“个人记嘉奖”,四川大学2022年先进个人。2023年3月荣获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的“全区优秀教育援藏人才”荣誉。

四川大学 考研(四川大学考研分数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