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考研(犯罪心理学考研学校)




犯罪心理学考研,犯罪心理学考研学校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刘备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青少年人群中约两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更是有四成最终导致犯罪。

对于青少年来说,学习无疑是现阶段最为重要的大事之一,而许多青少年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生活受到干预,开始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进而导致吸烟酗酒吸毒以及过早性行为等问题,严重者离家出走甚至暴力伤人等等。

青少年行为异常是大脑功能产生紊乱的后果之一,青少年在认知、意志等各方面受到异常,在儿童发育时期中即产生了心理障碍。

爱护青少年身心发展健康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对于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也在日益更新。

想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设法解构其心理结构是核心。

国内外专家也对于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国内外关于该研究的成果各有特点,都有各自的长处和局限性,我们应该将诸多研究成果相结合,用辩证的角度来看待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结构。

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

犯罪心理是导致或支配罪犯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心理因素的总称,犯罪心理可以由一种或是多种心理因素构成。

一般而言,罪犯在犯罪心理的支配下进行犯罪行为,这种现象便成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一个人类个体是否具备犯罪心理需要从其犯罪的行为过程进行解构。如果一个个体并未实施法律认定的犯罪行径,则无法认定其具备犯罪心理。从这一点来说,犯罪行为与其心理必须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在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时,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某个个体进行了法律明确的犯罪行径,而犯罪心理必须是直接或间接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要素。

因此,犯罪心理的研究对象往往是有能力支配自己行动的个体,而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罪犯则不在讨论之列。

根据社会学的观点,青少年主要是指年龄介于11—25岁之间的社会群体,青少年犯罪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杀人、强奸、放火等等。

由于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往往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心理各种要素之间不能相互平衡,因此往往形成该群体特有的犯罪心理。

大多数有过犯罪经历的青少年思维模式较为简单,对于人生和世界的认知较为浅显,许多人犯罪都是因为身处圈层中无法避免或是为了追求简单的享乐,还有一部分青少年受到电视或小说的影响,为了证明自己“犯罪天赋”而形成犯罪。

在情感方面,青少年甚少经历大风大浪,对于情绪波动的抵抗能力较差。青少年情绪往往更加原始、低级,这导致该群体易怒且不计后果。

在意志方面,该群体意志薄弱,容易受到其他心理要素的暗示和影响,从而在面对挫折时采用暴力行为解决问题以达到心理平衡。

根据精神病理学理论,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原因在于其精神存在缺陷,例如存在病态人格。

同时,该理论还提出一个观点,青少年犯罪者大多为低能者。美国学者也对此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比例(超过七成)青少年罪犯智力较正常人更加低下。

图源网络

心理本能说认为,青少年之所以进行犯罪,最根本的来源还是人类的心理本能。该理论认为,人类对于生存有着一定的需求,而这也成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源。

当一名青少年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就会通过犯罪的行为来进行补偿。

美国学者卡朗纳对于青少年罪犯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超过一半人犯罪的原因在于缺少财产、缺少安全感以及自我认定缺少自由,而这些原因完全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该理论又被称为“利欲性说”。

“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之所以犯罪,是受到了后天学习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几乎所有社会上常见的重要行为和相关现象都是因为一定的模仿而产生,犯罪行为也不例外。

青少年正处在三观未定的时候,此时的他们观念容易动摇,会对于他人的行为进行模仿。

最重要的是,如果不及时进行纠正,那么青少年就会将这种模仿行为当做自己的行为习惯,而犯罪行为也会因此逐步加深。

“学习理论”还认为,所谓的“良心”就是成年人会因为儿时不懂事做出错误行为而感到后悔和难过,这是一种惩罚机制。

人类的社会化就是在明确社会道德规范后产生的一系列社会行为,如果未能完成该条件反射,那么这个人就很容易犯罪,青少年群体就是如此。

心理学中个性主要为每个个体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青少年心理特征较为简单,其犯罪心理与需要、认知以及情绪密不可分。

需要是客观需求在主观层面的反应,个体只有产生需求感才会为之付诸行动。在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青少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现实需要,而这也是推动青少年产生犯罪心理的原因之一。

认知是个体通过知觉等心理活动获取知识的行为,个体在接收到外界信号以后会对信号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对社会形成一定的认知。

在形成认知的过程中需要脑神经的不断反映以及大脑对于信息的综合作用,青少年犯罪的认知基础就此形成。

情绪是一种主观感觉,其以客观事物为基础,脑海中对于客观的反映产生认知,并且以需要为中介最终产生。情绪对于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甚至某些情况下会支配个体的行为。

人类个体并非仅仅具有一种情绪,而是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令人感到不舒服的情绪会让人倾向于做出违法举动,而能够引起青少年暴力倾向的情绪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例如妒忌、自卑等等。

理论上如何通过青少年教育避免

青少年罪犯群体较为特殊,大多是由于心理不够健康或是三观未正导致,整个社会应该对于未成年罪犯更为包容。对于这些特殊罪犯,社会应该采取教育和矫治的态度,而非一味地惩罚与蔑视。

1、培养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

青少年罪犯的心理并不牢固,可以通过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来慢慢改变罪犯的心理状态。自我控制能力分为两种,分别为自我调节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自我调节能力,是将个体对于外界社会的要求逐渐转变为对自己内部要求的能力。

对于青少年罪犯而言,如果能够培养他们将对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对个体提升的意识,那么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十足的进步。

每个个体在发育的过程中存在着独立性,如果他们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反应,老师和家长很难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进行心理疏导。

这时候青少年可以调动自身的调节能力,帮助他们克制自己的冲动,降低犯罪概率。

自我监督能力是指个体能够在主观意志下对自己内部心理进行检查,并且提醒自己控制外在行动。

青少年罪犯一般而言很少预谋犯罪,大多是一时冲动导致不良后果。如果在犯罪之前他们能够自我冷静,则会大幅度降低其犯罪的概率。

二者相比而言,后者的形成更加困难,因为它要求罪犯在发生事端之前就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检查。

青少年罪犯应该随时进行反省,当发现自己的心理环境发生变化时应该及时克制自我,通过开展自我批评的方式抑制冲动情绪。

2、为青少年罪犯提供心理咨询与治疗

除了对青少年罪犯进行教育,提升其自我控制能力以外,外界还可以为他们提供较为专业的心理矫治,这对于扭转青少年犯罪倾向而言非常重要。

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专业人员对青少年罪犯进行言语交谈的方式,利用心理咨询的话术来帮助青少年罪犯消除心理障碍。

由于其心理状态的特殊性,对于这些罪犯应该注重感化教育,并且搭配适合个体特征的咨询方式,来将其心理有害的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

心理治疗,是指通过专业医生人员按照心理问题的相关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心理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罪犯的心理症状,矫正其已经扭曲的心理,并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降低青少年罪犯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心理治疗方法诸多,其中对于青少年罪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愤怒克制法。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能够针对不同的个体设计不同方案,这些方案旨在教导青少年如何在愤怒情况下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降低犯罪概率。

只有明确青少年罪犯内心犯罪的心理要素以及个体性格差异,才能设计出专业的矫治方案,找寻正确的解决方法,最终降低青少年犯罪的可能。

参考资料:
蔡镦铭:《犯罪心理学》(上)[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9 年版
栗克元、吕瑞萍主编:《犯罪心理学》[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罗大华、胡一丁主编:《犯罪心理与矫治新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孙昌龄:《青少年心理健康顾问》[M],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 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 5 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

犯罪心理学考研(犯罪心理学考研学校)

赞 (0)